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群众期待,强化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从战略导向、主要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加快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此次《规划》有四个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明确供给机制,确保责任落实。《规划》清晰勾勒出“十四五”时期社区服务供给格局,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社区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问题。《规划》突出强调要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同时,要逐步理顺政府、村(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力量等不同性质主体在社区服务供给中的定位,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多元参与、权责清晰的社区服务供给机制。
二是突出民生所需,保证服务于民。社区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社区居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社区服务供给的方向和目标。《规划》踏踏实实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出发,强化为民服务、便民服务、安民服务一体推进,强调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服务等广大人民群众所急所盼的服务。同时,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规划》还提出要逐步完善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科普、社会心理等服务。
三是创新供给模式,确保高效供给。现代社区服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需要注重效率、效益。在社区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就需要扩大社会和市场参与,提高供给效率。《规划》明确要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将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设计,将多元供给主体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中来,从而高效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四是优化“软”“硬”条件,保证服务品质。《规划》从服务设施、服务机制、要素保障等“软”“硬”条件双管齐下,夯实人、财、物、技术等要素对社区服务体系的保障,推动社区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全方面提升。在硬条件方面,要加快实施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争取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在软条件方面,要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全方面提高社区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服务统筹机制、即时响应机制、服务评价机制、村(居)民自我服务机制等。
“十四五”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新任务、城乡协调发展新起点,要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强举措,高质量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规划》落地见效。首先,要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推动省市县(区)各级政府格外的重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细化政策举措、强化要素保障,加快为社区减负增效。其次,要严格考核评估,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定期监测评估,加强督查问责。同时,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形成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李晓琳)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