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使命赋予责任,号角引领行动,金融机构立足中国特色金融实践,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主动适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求,自觉聚焦主责,聚力做强主业,逐步的提升自身服务效能,助力构建分工协作的强大金融机构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高质效的金融服务支撑。
作为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微观主体,金融机构既是社会资产金额来源归集和使用供给的直接或间接中介渠道,又是金融政策向实体经济领域精准传导的中间节点,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之一。机构服务功能关乎金融服务质效,增强服务功能,锻造主业优势,必须以科学的金融理论为遵循,坚持一盘棋思想和系统观念,锚定实体经济所需,持续加力服务功能建设,以自身所长之能,增分工协作之力,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把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创新实践成果,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引领篇。贯穿其中的鲜明理论指向和重大实践意义,为金融机构理解把握现代金融发展规律,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自觉增强主业服务功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时代方法论。
(一)金融机构必须干什么。任何一个社会主体,其“干什么”,都由其“是什么”所决定。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重要微观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的价值功能,取决于金融服务的本质属性,无论机构大小、机构类型,概莫能外。
习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两者共荣共生”。这对金融本质和功能关系做了正本清源,是金融机构坚守服务本源初心的指南针。金融服务的本质属性,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性质的要素服务。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金融理财产品体系,来调动和配置社会资金,满足现代经济体系发展需求,助力夯实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二是以货币体系这个“一般等价物”,来计量和反映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助力社会经济活动有序运行;三是以跨时空组合方式和防火墙机制,来平滑和管控金融风险,助力社会经济安全发展。
金融机构坚持经济母体地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立业之本,其价值功能就集中于媒介交易、配置资源、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天职”,金融与劳动、技术、管理、数据、知识等生产要素就深度融合,高度适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经济与金融就是一盘棋,这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如果偏离经济母体,陷入“钱生钱”幻觉,搞脱实向虚,金融服务就会异化为自我往复的回旋镖,而不是射向实体经济需求靶标的有力箭矢。机构服务功能就可能异化为行业内卷工具,滋生无序扩张、资金空转、规模情结、制度化套利、行业间零和博弈等自我循环现象,从而诱发市场投机和金融风险,伤害自身及经济母体。实践充分证明,金融机构只有始终遵循服务实体经济这个金融逻辑起点,自觉对焦实体经济需求,深度植根实体经济土壤,摒弃“金融特殊论”“金融例外论”,自觉增强主业服务功能,才能提高服务质效,实现健康发展。
(二)金融服务为了谁。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主体,也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服务功能不是目的,为谁服务才是目的。机构多元化、产品体系化、服务多样化、市场关联化、信息技术渗透普遍化、金融基础设施重器化,是现代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与之相应的金融体系复杂程度及服务形态变化,要求金融机构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金融服务到底为了谁。
习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这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基本要义是“八个坚持”,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规律与金融一般规律的守正创新关系,要求金融机构在服务功能定位上,必须守牢政治责任,确保金融服务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做强主责主业,以高质量金融服务造福人民。这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定盘星,服务质效的试金石,与为少数人服务、为资本服务、为自身服务的金融“精英论”有着质的区别。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务必把牢把稳这个基准点。
(三)金融服务功能如何强起来。发展是事物的内在特征。由小变大,是量的持续积累;由大变强,是质的演进跃升。习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经济基础是金融强国的坚实根基,强大的金融机构是关键核心要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稳健前行,为金融由大变强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求金融服务功能强起来,也为金融强起来开辟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前途。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固有特征,“金融既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又自带风险基因”,特别是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性、关联性的大背景下,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这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把握好金融发展与总体安全的关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抓住做强服务功能这个“牛鼻子”,以改革精神,自觉完善并增强主业服务功能,夯实有效防控风险根基,筑牢风险防控体系,助力金融事业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由大变强。
(一)坚持一盘棋思想,扛稳金融服务主责。习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金融思维和金融工作上的能力,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金融要发展,经济给舞台;经济出题目,金融做文章;金融功能强,经济活力强。这一良性互动的共生逻辑,决定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更是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定位之锚,履行机构主责之要。
扛稳金融服务主责,要求金融机构紧紧把握好经济和金融的内生关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从战略大局所系、经济大势所趋、民生发展所盼出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以服务人民生活为要,强化服务功能建设,不断的提高服务能力,彰显服务质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持续保证。
(二)增强先手棋意识,做强金融功能主业。金融兼具双重属性,其功能性和营利性相互联系,但功能性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是主责主业之所在、正当盈利之所依,是金融服务决定性的先手棋。前者属于社会生产分工层面,集中体现为“予”,即金融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发挥的推动作用。后者属于利益分配层面,主要体现为“取”,即金融基于功能作用发挥,参与发展成果分享,进而夯实发展基础。没有有力有效的强大功能性,就谈不上合理的盈利性。功能强,主业强,服务强,正当的营利目标才有支撑。功能性发挥不充分,主业功能不强,营利性就没办法得到保证,更不会长期可持续。营收增长、利润增长、发展后劲积累等经营性指标,只有依靠聚力主业、强化功能、久久为功、提质增效,才能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
金融机构做强功能主业,必须牢固树立金融为民的价值追求,立足所在专业分工领域,着力打造服务特色鲜明、主业优势突出的服务功能体系,以优质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创造更多价值,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红利,从而持续提纯财务表现层面的发展成色,实现充分“予”与正当“取”的辩证统一。
(三)落好关键棋子,畅通金融服务主线。金融服务的本质在于履行功能,价值在于体现效能。要守牢服务宗旨基准线,辩证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着重针对可能会影响做强主责主业的制约因素,系统、整体、协同地加以克服,畅通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避免服务流程“中梗阻”。例如,如何推动金融要素畅通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避免脱实向虚或配置错位。如何丰富金融理财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为经济生产、科学技术创新、群众生活、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所有的领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选择,避免供给不足、供给同质化或产品碎片化。如何增强“热心资金”半程式支持与“耐心资本”长久性投入的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在金融服务提供过程中,贯通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防止个别机构出现无序扩张、恶意低价揽客、违规返佣返费、利益输送、虚假信息公开披露、关联交易等,保持健康发展,维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如何加强不一样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夯实“防火墙”,既增强服务功能的互补放大,又避免资金服务过程拉长、效能降低、企业成本增加、行业间风险传递等。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功能建设,要对以上问题予以着重关注并逐个解答。
(一)资源配置潜能再发力。坚守本源定位,从始至终坚持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需要金融做什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金融提供什么,企业对创新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金融解决什么,金融机构的责任阵地、发展天地、扎根的大地就延展到哪里,金融资源供给就朝向哪里配置,潜能就朝向哪里发力。以高度的自觉行动,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主战场,聚力巩固金融五篇大文章主阵地。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向管理改革要动能,向功能创新要潜能,转变经营理念,改善业务结构,优化服务模式,整合存量资源禀赋,用好增量资源,实现金融资源供给在重点领域的重点配置、普惠领域的公平可及,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培育壮大金融新增长点。
(二)功能体系优化更给力。增强优质金融服务功能,须持续加力,久久为功。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照机构角色定位和资源禀赋,持续开展服务功能提升行动,锻造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锚定提高资金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匹配度及周转使用效率,多元化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助推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成集聚。从适用场景、业务门槛、办理流程、期限周期、成本费用等角度切入,整合、优化、迭代产品服务功能,为国民经济关键行业、自立自强重点领域、高水平开放环境下的新产业、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更具适配性的多门类金融理财产品支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金融服务堵点、断点和薄弱点,推出企业和消费的人可感可及、可用增益的服务措施,促进创新创业、产业升级和民生发展。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产品质量标准、流程规范、服务形态,为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规则制定提供生动而丰富的金融实践案例。
(三)专业分工协同增合力。高质量满足企业、消费者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对金融机构干部队伍的政策执行能力、策略管理能力、经营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对标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对照高素质、专业化要求,树立正确的经营观、科学的业绩观、审慎的风险观是关键一步。各金融机构类型有别、大小有异、功能不同,各有所长,但责任主旨是一致的;同一家金融机构,纵向总、分、支单位,横向前、中、后部门,职能不同,所处流程节点不同,各有所司,但服务旨向是一体的。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践行为民服务、守正创新、专业诚信、合规审慎理念,积极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扛主责、提功能、强主业、优服务,坚持所属行业及所在地域的主业功能定位,优化自身差异化发展路径,健全互补增能的分工协作体系,缩短服务路径,推动短期“及时雨”敏捷服务和中长期“耐心资本”服务相融合,努力提供多门类、差异化、互补性服务,为客户全周期发展提供全流程金融支撑。
增强有效防控风险能力,是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功能建设的内在组成部分。要始终把握住金融风险逻辑,依托自身行业特点和专业所长,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助力金融市场稳定性、金融服务增韧性。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论断精神,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手段和数据要素的运用,推动金融服务功能演进与技术进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强服务功能体系优化,改善服务激励约束机制,迭代服务功能完善点,挖掘资源供给潜能,提高金融需求识别深度,增强风险防控精度,科学评价功能质效,助力实现金融支持加力与风险管理可控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辩证把握技术功效与技术安全的关系,确保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
①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09).
④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03).